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脊椎手術觀念的進展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

脊椎手術觀念的進展
2010-09-25


http://kuofeng.kingnet.com.tw/bloghealth.html?cid=22779&cpage=1


脊椎手術觀念的進展   長久以來脊椎手術治療根據兩個最重要的觀念:1.神經減壓,2.脊椎融合(Spine Fusion)  
  1930年代   當時的醫療整體技術以及手術設備,只能做簡單的神經減壓以及脊椎融合手術(Spine Fusion),當時已經能夠成功的實行椎間盤突出切除術(Discectomy)以及椎弓切除術(Laminectomy)以減除神經壓迫的症狀,脊椎手術的普遍以及技術觀念的進步有賴於脊椎內植入物的發展。   1950年代   已經發展第一代的脊椎內植入物,來幫助支撐脊椎的構造以及穩定脊椎的活動,這些簡單的植入物包括一些哈林頓金屬棍以及一些椎弓的脊椎勾狀物,這種古老的脊椎內植入物只能提供些許的幫助。   直到1970年代   發展了第二代脊椎內植入物,包括目前仍普遍使用在頸椎的椎體金屬板以及椎體骨釘,以及使用在胸腰椎的椎莖及椎體骨釘等固定物;第二代脊椎固定物的發展,初期確實顯著地改善了脊椎治療的效果,然而長期追蹤的效果卻仍有許多後遺症的發生。   1990年代   開始使用了椎體間支架,椎體間支架的使用以及合併脊椎內固定器的使用,也改善了脊椎的治療效果。   然而脊椎長期的後遺症卻仍然如影隨形的接踵而來,尤其是疼痛的問題,不僅造成病患長期的痛苦也造成醫生長期的困擾,因此脊椎治療的基本觀念神經減壓、脊椎融合再加上脊椎固定,似乎仍然不能解決脊椎退化性病變的根源,因此1990年代開始,脊椎治療的新觀念『軟性穩定』慢慢受到重視,軟性穩定的精隨在於脊椎運動功能的保留,因為脊椎的固定融合限制了脊椎的基本生理功能,而可能加速脊椎的退化。   21世紀開始   包括脊椎的人工關節以及各種軟性的固定陸續發展而使用當中,而治療成效目前正在評估當中,當然除了脊椎神經減壓、脊椎融合以及脊椎固定這三個基本觀念之外,還有三個重要的治療觀念,在過去一~二十年當中逐漸發展出來。

脊突間穩定器(Interspinous spacer)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

脊突間穩定器(Interspinous spacer)
2010-10-12得分/ 3

http://kuofeng.kingnet.com.tw/bloghealth.html?cid=23077&cpage=1



脊突間穩定器(Interspinous spacer)是於治療腰椎退化性疾病導致神經壓迫時介於單純減壓手術及減壓合併內固定手術之間的一種中間型手術方式,它是強調於腰1至腰5脊椎骨後方椎突間植入一個植入物讓二個脊椎間還保留些許活動性,是於二節脊椎突之間加入一個植入物的穩定器而加強穩定性。這就是生物力學上所謂之動態穩定方式。簡單的減壓手術,手術簡單效果不錯,但是手術後隨著年齡老化、粗重工作、姿勢不良及運動,經常遇到脊椎疾病復發的痛苦。減壓內固定手術雖然可以一勞永逸,有永遠不再復發優點,但是有手術傷口大,彎腰活動角度減少及相鄰節段退化之後遺症。雖然目前微創或經皮腰椎內固定手術方式明顯改善傳統內固定手術的很多缺點,但是它是無法避免減少了固定節段的活動性能。所以脊突間植入物之穩定方式可分擔脊椎間之受力,增加神經管神經孔空間,延緩退化速度,可部份保有脊椎原有的功能及活動幅度。且有手術簡單、傷口小、恢復快之優點。當然,它也不是萬能的,手術節段仍然還是有變化的可能。只有正確的選擇適當的適應症才能發揮它的優點。目前較常使用的有DIAM, Corflex, Wallis X- stop等產品。  

骨質疏鬆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

骨質疏鬆治療
2010-03-17得分/ 6
http://kuofeng.kingnet.com.tw/bloghealth.html?cid=18714&cpage=2

一名七十多歲的楊老太太,長期因背部疼痛臥病在床,生活起居一切均須仰賴家人的協助,這種無法自由行動的生活,甚至一度讓她動了輕生的念頭,所幸在子女的陪同下就醫接受治療,楊老太太才又重新恢復自由。經過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的背痛是由嚴重骨質疏鬆症所導致的「壓迫性骨折」所引起的,於是開始接受骨鬆藥物的治療,半年後狀況才逐漸改善;楊老太太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日子說:「我一直以為沒藥醫了,差一點就不想活了,好在醫生說有的救,總算讓我脫離苦海,真是老天爺保佑!」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楊老太太是典型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後,藉由藥物治療獲得改善的案例。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往往一瞬間就因外力而導致骨折意外,一般因為公車緊急煞車、上下樓梯不慎失足跌倒甚至是在家中搬動重物而造成骨折的案例屢見不鲜,許多患者往往前一天好端端的,隔天卻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從此大不同。究竟要如何避免骨折呢?黃醫師建議,屬於骨鬆高危險群的51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一旦發現患有骨鬆,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常用的藥物有三大類: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以及荷爾蒙類藥物,三種藥物安全性皆高,而其中又以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使用者最多。根據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後,約可降低六至七成的骨折發生率。傳統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需每週服用一次,雖較目前需每天口服或注射的荷爾蒙及副甲狀腺素藥物方便,但即便如此,仍有四成的骨鬆患者在治療六個月之後,就會自行停止服藥。目前已有醫學證據顯示,骨鬆患者若中斷藥物治療,發生骨折的風險依舊存在!臨床上就曾有一名七十四歲的病患,因壓迫性骨折接受每週一次的雙磷酸鹽藥物治療,但卻於使用不久後就自認為病況應該已經改善而擅自停藥,結果不久後又發生二次骨折,臥床數月。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在於避免骨折的發生,而¬骨折的後果往往很難評估,嚴重者可能造成終身無法行動甚至死亡,並為家庭帶來莫大的負擔。黃醫師叮嚀,停經後婦女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骨頭健康,如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情形,更應聽從醫師的建議,適時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而子女也應隨時注意家中長輩是否出現駝背或是身高減少的狀況,並提醒及陪伴家中長輩就醫檢查,避免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後果嚴重的骨折。此外,黃醫師也提到,有新型的骨質疏鬆症藥物上市,此藥物一年只需治療一次,將可大幅提升患者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便利性。未來患者將不再需要擔心因未持續用藥所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一年治療一次就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


人工頸椎椎間盤是屬於非融合的技術,近年已經成為的研究熱點,也是脊椎外科重要發展方向。人工椎間盤臨床應用時間夠長,符合正常頸椎生物力學,避免鄰近節段的加速退化,生理活動範圍內無限制活動,術後即刻穩定,允許新骨長入提供長期穩定性。1. 什麼是人工頸椎椎間盤?     人工頸椎椎間盤是一種可以模擬正常頸椎椎間盤的特殊裝置。頸椎椎間盤突出症手術中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後,將人工椎間盤植入原來的椎間盤的位置,代替原有椎間盤並保有其功能。2. 人工頸椎椎間盤具有什麼作用 ?     人工頸椎椎間盤與正常頸椎椎間盤功能相當。它類似一個減震墊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同時還能夠重建並維持由於病變等原因而縮短的椎間隙的高度。人工椎間盤最重要的功能是維持椎間關節的活動,保護相鄰節段的椎間盤,以免發生繼發性退化。傳統的頸椎手術方法:在上、下椎體之間植骨,促使椎體完全融合在一起。由於相鄰節段承受應力增加,導致過早退化。人工頸椎椎間盤維持了本節段的活動,保護相鄰節段的椎間盤不會發生過早退化。3. 什麼人適合接受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     頸椎病變特別是頸椎間盤突出,需要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都適合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沒有嚴重狹窄和節段性不穩定。腫瘤、感染和骨質疏鬆症不適合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4.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可能有哪些風險?    最大風險就是人工椎間盤的移位,可能在術後很多年以後才發生,但是非常少見。另一個風險是周圍的軟組織發生鈣化和融合,也非常少見。不會對身體造成進一步損害。 5.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後患者將會感到非常疼痛嗎 ?  僅輕度傷口的疼痛,止痛藥後都可以緩解。術後2448小時後就不會有明顯的疼痛。少數患者可能在吞咽時感到輕微疼痛,術後6小時就可以飲水,次日就可以進流食或者半流食了。 6.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後的切口瘢痕會很明顯嗎?在什麼地方?    切口位於頸部前方,橫切口或斜切口,頸部皮膚比較薄,血循豐富、癒合能力強,切口走向與頸部皮膚皺紋相同,因此瘢痕不會很明顯。7. 接受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以後需要住院多久 ?   手術後只需要住院 3 5 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休養了。 8. 哪些徵象提示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已經獲得成功?   手術後術前症狀減輕,沒有頸部的不適和頸部活動受限,就可以告訴家人和朋友,椎間盤置換手術成功了。9.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多久可以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     手術以後二周就可以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出於安全考慮,在術後三個月以內 最好避免開車、游泳、騎馬以及其他劇烈的體育活動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2011-04-12得分/ 5

骨骼保健-嚴重骨質疏鬆 當心脊椎推骨牌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2+112011042700106,00.html


骨骼保健-嚴重骨質疏鬆 當心脊椎推骨牌
2011-04-27 中國時報 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治療最怕用藥不規律、不持續,不僅藥效大打折扣,甚至有吃跟沒吃一樣,白做工!尤其老人常見壓迫性骨折合併骨質疏鬆症,治療若不完整,全身骨頭好比骨牌一推就倒,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國烽長期追蹤的病患中,就有部分嚴重的,脊椎骨從第一塊開始一節一節骨折,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規律服藥有困難者,可考慮以長效型治療救骨本。  73歲的許奶奶,第一次到神經外科門診的痛苦神情讓黃國烽醫師迄今難忘,她幾乎是一步一步、緩慢拄著枴杖「唉」進診間,壓迫性骨折伴隨而來的疼痛完全寫在臉上。  原本每早都會到公園和好友打太極、跳土風舞,順便帶寶貝金孫散步的許奶奶,前陣子突然感覺到背部疼痛,腰部也挺不太直,忍耐了幾週才因受不了就醫,檢查發現有腰椎的壓迫性骨折且有嚴重的神經壓迫,必須馬上接受手術治療,手術中因為長期的骨質疏鬆症,造成手術困難度增加。  所幸,術後許奶奶開始接受一年一針骨質疏鬆藥物治療,第二年回診施打時,已回復原本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還意外發現骨質密度比治療前更好。  骨質疏鬆是外科內固定手術最大的敵人!黃國烽醫師表示,6、70歲的壓迫性骨折病人多數合併有骨質疏鬆,雖然手術可馬上解除壓迫,但若不先治本處理骨鬆的問題,放任骨質流失,往往很快再度惡化,甚至容易造成二度手術失敗。  臨床病人常中斷骨鬆治療,不管一天一次或一週一次的口服藥物,上了年紀的病人常忘記服藥或不按時服藥,導致藥效打了折扣,甚至沒療效。  黃國烽醫師強調,持續治療是重點。目前臨床藥物選擇中,可考慮一年一針的長效劑型,以增加病人用藥配合度和方便性,在小心謹慎的使用下,已經是臨床多數病人的優先選擇之一,減少骨質流失,至少得長期治療一年以上才能逐漸見效,而持續治療2、3年可助有壓迫性骨折病人的活動力改善、也不用接受二度手術,可恢復活蹦亂跳的生活。